7月30日,沈阳晚报、沈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,和平区文安路社区用“多元共治”来提升联动力量,通过发动各方力量、调动广泛资源参与社区治理,推动社区党委、社区居民委员会、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、社会组织、驻区单位、小区党支部、小区业委会、志愿者队伍等各负其责、各尽其职,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治理格局。社区用建设美好家园的梦想,凝聚了人心,用榜样的力量,用参与的方式,实行互动,用群众的办法治理小区,实现了大家事,大家议,大家管。
治理模式党支部+业委会+楼门长+网格员“四位一体”
为了改变靠社区力量单打独斗的局面,社区书记胡静琴带领文安路社区建立22个党支部,16个业主委员会,389个楼门长,并联合22个驻区单位、17个共建单位,形成了小区党支部、业委会、楼门长、社区网格员“四位一体”的治理模式。文安路社区以“平安社区”建设为切入点,将“自治+德治+法治”与转变政府职能和强化民生服务相结合,最大限度推动治理力量向社区、院落、楼栋、单元下沉。同时,该社区向每一户、每个人延伸,并在决定社区重要事项中强化各个层面之间的交流论证、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,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各方力量的主动性、能动性。
畅通渠道
召开议事会、联席会、调解会、听证会、见面会等
文安路以小区议事会、居民代表会、小区事务协调会等各类社区协商议事会议为平台,提升居民参与度,保障群众的知情权。近两年,围绕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,召开了千余次小区居民议事会、窗口单位联席会、物业矛盾调解会、社区重大问题听证会、人大代表见面会。畅通居民诉求渠道,排解来自各方面的矛盾,让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决策权。在日常工作中,文安路集体讨论制定小区管理公约和规章制度,开展对物业管理、业主委员会及业主大会建设等相关法律的宣传讲解,共同协调解决社区及小区治理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。比如,在创城活动中,这里围绕开展小区“拆违”、处置“小开荒”等问题多次召开小区议事会,确保了创城在社区的顺利推进。
居民自治
创建业主代表协会、书画协会等11个社会组织
文安路社区还通过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,创建了业主代表协会、书画协会、文体协会、为老服务协会、关心下一代协会等11个社会组织,把不同身份的居民组织起来,把各类人才集聚起来。社区通过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组织起来,把各类人才集聚起来,形成社区建设、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。目前,文安路已有6个小区48栋住宅楼实现了居民自治管理物业,形成了园区环境自我管理、治安环境自我维护、服务费用自我收缴、园区矛盾自我协调的自治模式。在小区停车问题上,目前已有17个小区实现了封闭管理,其中12个老旧小区实现了由居民自治管理小区车辆。
共驻共建
与单位签订协议,搭建居民、社区、驻区单位之间的桥梁
文安路社区还探索共驻共建方式,与多家驻区企事业单位签订了“共驻共建合作协议”,搭建居民、社区、驻区单位之间的桥梁,抓住“社企联办”“社校联育”“警民共建”等契机,帮驻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。各驻区单位主动参加社区共建协调会,为居民排忧解难、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。比如,为小区居民建设活动用房,为空巢老人送温暖等,辽宁同方律师事务所邀请党员、志愿者观看电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,为党员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课。在采访中,文安路社区居民告诉记者,在“多元共治”过程中,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环境的变化、精气神的变化,大家对生活的小区产生了自豪感、认同感、归属感、安定感、满足感,幸福指数得到了提升。
沈阳晚报、沈报全媒体记者徐微微